1864年,哀莫大于心死,20万太平军溃败,陈得才心灰意冷,自我了断。陈得才有3条路可走,太平天国并非没有可能炒股配资基础知识,他却选择了放弃。
陈得才,广西藤县人,英王陈玉成的叔叔,一生以“忠”字闻名,无怨无悔。上级让干嘛,陈得才就干嘛,从无怨言。
1861年,安庆陷落,陈玉成退守庐州,并给洪秀全上一道奏折,要求册封陈得才、赖文光、蓝成春、梁成富4位将领为王。
打了败亡,却请求封王,陈玉成啥意思?陈玉成想以此激励士气,并派遣他们远征西北,去关中招募兵马。有了“王爵”加持,陈得才就顺利多了。
陈玉成困守庐州孤城,独自迎战胜保、多隆阿、袁甲三、李续宜所部清军。陈得才带着几位将领远征,一路杀到潼关、西安,围攻城池。
陈得才独当一面,便展现出不俗的军事才能,让清军闻风丧胆。不过,陈玉成却中了苗沛霖之计,在寿州被诱捕,送给胜保凌迟。
陈玉成受困庐州,清军强攻城池,他便书信陈得才回来救援。陈得才二话不说,当即放下关中大好形势,率兵杀回河南、安徽。
陈玉成被逮捕,陈得才继续进军,并书信各路捻军首领,准备半路袭击清军,救出陈玉成。清军惶恐不安,不敢把陈玉成押送燕京,只好在延津县凌迟。
陈玉成遇害时,陈得才攻克陕州,却顿时没了主帅,也是憋屈。如何是好!河南、安徽到处是清军,自然回不去,李秀成又给他新的命令。
洪秀全让李秀成接管江北军务,陈得才也要听从指挥。李秀成的命令是:前往关中招募兵马,24个月后回京勤王,攻打湘军。
第二次进军关中,陈得才选择了湖北路线,在陕南、汉中取得突破,并第三次围攻西安。陈得才又跟西北义军联系,所部增加到20多万。
随着实力增强,陈得才有了夺取川蜀、陕甘,建立新基地的想法。但是,陈得才没这个机会,因为天京战场恶化,湘军即将破城,陈得才与李秀成约定时间到了。
湘军、淮军、楚军、英法联军、洋枪队在江南分割包围太平军。李秀成两线作战,力不从心,且南京粮草断绝,城池陷落乃早晚之事。
陈得才虽说有20万大军,但精锐不多,距离南京太过遥远,回京勤王成功概率太低。如果陈得才有私心,他可以拖延时间,认真经营关中,但陈得才没有。
陈得才做出了自己的选择,由于时间紧急,直接下令分散在汉中、甘肃、陕南的各路太平军以“一字长蛇阵”摆开,分三路杀回江南。
陈得才没空集合队伍,全部将士就一个目标,无论在哪里,无论多少人,先杀到南京再说。
陈得才北路,梁成富中路,范立川南路,沿着汉水流域南下,全部兵马20万,却分散行动。
得知陈得才南下,清朝立刻调兵遣将,让僧格林沁等二十多位驻防将军、总督、巡抚、都统、提督、总兵前往拦截,阻止太平军东征,掩护湘军攻城。
除了江南清军,清朝把能打的劲旅,都拉着去拦截。即便如此,陈得才依然突破防线,主力杀到麻城,前锋抵达太湖、潜山,威胁湘军后路。
陈得才进展顺利,但天京却沦陷了。1864年7月,曾国荃攻克南京,幼天王洪天贵福出逃湖州,忠王李秀成被俘虏,西北太平军士气低迷。
本打算救援天京,如今天京没了,如何是好?一个难题摆在陈得才面前,他必须要做出选择。
保存主力,效仿明玉珍、张献忠进军四川,或者回到关中,都是一条妙计。但是,陈得才忠于太平天国,他相信幼主还活着,便继续东征。
继续东征,压力更大,不但僧格林沁追击,湘军也参与围堵。再则,李世贤、汪海洋从江西撤退,导致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虏,太平军更加没斗志。
黑石渡之战,太平军溃败,许多将领投降,盟友张宗禹又惨败。看着20万大军消失,陈得才心灰意冷,服毒自尽。
其实,陈得才没必要这样做,他还有三条路可走。黑石渡之战,陈得才只是受挫,若非一条心忠于太平天国,他也能继续叱咤风云。
返回关中,进军四川,或者转进南方,陈得才凭借麾下强大的兵马,依然有一番作为。
要知道,遵王赖文光突围而出后,与张宗禹整合太平军、捻军,第二年就取得高楼寨大捷,灭了僧格林沁。
赖文光、张宗禹的兵马,战斗力量也就3万,还带着一堆家属,却能连战连胜,迫使清朝三易主帅,八旗、湘军、淮军都损失惨重。
陈得才若是保存实力,与赖文光、李世贤形成三大军团,在西北、两淮、江南同时对清军发动进攻,太平天国未必没机会复盘。
陈得才是过于“忠”,他没有自己的想法,他适合接受上级命令指挥作战,是忠实执行者,而不是决策者。
如果陈得才有私心,他可以选择不回京勤王,而是留在关中,开拓四川、甘肃、陕西根据地,成为一方诸侯。
天京被围困,诸侯王大多保存实力,除了李秀成回来勤王,就只有陈得才了。明知前途渺茫,困难重重,陈得才却义无反顾,扶王是多么无奈炒股配资基础知识,却又无悔。